那片海域湛蓝得令人炫目,水下112米的深处隐约能感受到微弱的光亮,眼前却是一片寂静。
于志瀛感受到一种深沉、神秘的宁静。他穿着一件薄如蝉翼的0.5毫米潜水服,没有佩戴氧气瓶,只凭借一口气潜入了这个深深的水下世界。
112米的深度,若以每层楼高3米计算,约等于一栋37层高楼的高度。而这里的水压,相当于11个大气压。
在菲律宾举办的2025年自由潜水亚洲杯上,于志瀛最终以这一深度突破了攀绳下潜项目的亚洲纪录,并摘得冠军。
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,这位33岁的自由潜运动员成为职业选手才不到三年。很多人听到他赛前报出112米这个深度时,纷纷为他的决定感到冒险。然而,他早已有了自己的答案——这不仅是一项挑战生理极限的运动,更是一段心灵深处的探险旅程。
于志瀛感慨道,当身体完全浸入海洋,那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安全感是纯粹而难以替代的。过去那些笼罩着他的阴霾,也仿佛随着潜入之深被剥离殆尽。
屏住呼吸,在深渊寻求平静。
在自由潜水的赛场上,没有嘈杂的观众,也没有耀眼的舞台灯光,只有海洋广袤而深沉的“注视”。运动员的对手,不是其他人,而是自己的心跳与气息。
于志瀛赛前3分钟便开始将注意力集中,清空一切杂念,直至内心安静如水。当裁判开始倒数,他深深吸一口气,尽力填充肺部的每个气囊,然后面朝下潜入水中,犹如箭矢一般直直下坠。
这一天,菲律宾薄荷岛烈日炎炎,气温高达37摄氏度。攀绳下潜(FIM)项目的赛场设在岛屿附近的海域——没有氧气辅助,只靠着人体屏息完成整个下潜和返回过程。
他紧盯引导他下潜的安全绳。在深海下潜,对绳的注意力至关重要,任何晃神或者动作变形,都可能引发危险。
伴随着水压增大,身体渐渐被冰冷的海水紧紧包裹。大约潜到20米深处时,呼吸的渴望开始袭来,横膈膜不自觉地抽动,身体发出强烈的信号,渴求氧气。然而,这种不适已经成为于志瀛的家常便饭,经过长时间的训练,他早已学会将这些感受化为可控的刺激。
入水后30秒,他进入了约35米的深度。此刻,他松开对生命本能的紧抓。他知道,只要继续放松,渴望呼吸的感觉会逐渐退去,安详会重新环绕心身。
当深度达到100米时,常人无法承受的11个气压接踵而至,然而他却愈加平静。这段飞向未知深处的旅程令于志瀛恍若置身太空,周围的一切都渺远而轻盈。在深海中,比起恐惧,他感受到更多的是一种宇宙般浩瀚的自由。
恰在此时,他冷静地运用了被广泛称道的耳压平衡技术。保持气体的压力,是深潜至极限的重要技术关卡,因为一旦环节有误,巨大压力之下,耳膜、鼻腔甚至肺部都可能受到无法逆转的伤害。但对于志瀛来说,这已是深入骨髓的本能。
当到达112米的深度时,四周被纯净的深蓝色包围,世界仿佛静止。他撕下了安全绳底部的标记,准备返程。
然而,返回之路比潜入更为艰难。下潜时的放松此时已经不再奏效,氧气所剩无几,向上的负浮力成为巨大的阻力。他必须用尽全力攀绳往上,腿部肌肉被乳酸灼痛,几乎如火焰燃烧般辛苦。
当他抵达40米的距离时,安全员的出现给予他莫大的心理安慰。即便如此,他仍需保持清醒,直到完全浮出水面并做出成功的手势确认。
经过4分27秒与深蓝之海的博弈,于志瀛安全而坚定地浮上水面,全场掌声雷动。他如愿以偿地得到了两张象征胜利的白牌,迈上了新的高峰。
对这一刻,许多人感到了焦虑与不可思议。有人称这个目标“过于激进”,家人和教练也多次劝告他量力而行。但于志瀛心意坚定,他将身体与意志注入这片深邃海洋,同时为梦想赌上了一切。
这场胜利,某种意义上是他历经磨砺之后,对自己最好的证明。
此刻,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深的目标。他知道,自己还有更多可以探索的深度。而十年前笼罩着他的内心阴霾,早已在这片湛蓝的海中被彻底驱散。